×

搜索

搜索站內資源

小伙22年前花3萬買下農村老破小,今搖身一變成拆遷戶獲1135萬,前房東拿著3萬找上門「房子還我,別逼我告你」

二〇一八年,北京市順義區柳各莊村的村民個個喜氣洋洋。

有人好奇地問發生了什麼,一個村民看似淡定地回答:「嗐,沒啥事,就是房子要拆遷了。」可惜他眼角的笑紋暴露了他的高興。

拆遷拆遷,一步登天。拆遷隊一來,這村子里的每一戶以后不是千萬富翁就是百萬富翁,大家都興高采烈地計算著自己家里有多少平米地,能得到多少補償款。

可一片歡天喜地中,有一名叫何大海的男人卻一直有些愁眉不展。

按理來說,他家的房子五百三十平米,照政府給出的價位他可以分到1135萬元(約5042萬台幣),但問題是他很可能既拿不到錢又要失去房子。

為什麼呢?原來,何大海的戶籍地在四川,并不是土生土長的柳各莊村人。

二〇〇一年的時候,他帶著妻兒花三萬元在北京郊區買下這個落腳的住處,哪知道,十七年過去,房子能暴漲到一千多萬。

這下賣房給他的原房主于泊不干了,于泊找到何大海,讓何大海把房子還給他,他則把當年那3萬塊買房錢退回給何大海。

這樣無理的要求,何大海怎麼可能答應。

然而巨大的利益之下,于泊不顧情面也不再守信義,他告訴何大海當年的房產買賣協議就是一紙空文,沒有法律效應。

宅基地使用權上寫的是他的名字,何大海能拿回3萬塊就相當于白住了這麼多年房子,反而應該對他感恩戴德。

遇到這樣的情況,何大海要怎麼辦?他能拿到拆遷補償嗎?這場利益糾紛最終結局如何?一切還要從頭說起。

一、帶兒治病,三萬元安家北京

何大海拖家帶口離開四川家鄉遠赴千里外的首都郊區買房,不是因為他有先見之明料到土地會幾百倍地爆發式升值;

而是因為生活所迫,他的兒子生病了,需要到醫療條件更好的北京接受長期治療。

那一年是2001年,何大海一家本來在老家安居樂業,生活也算美滿,哪曾想,兒子的耳朵突然聽不見了。

他和妻子帶著兒子四處求醫,可始終不見效果。

何大海不想兒子小小年紀就成了聾人,以后被耳聾困擾一輩子。他和妻子商量后決定:去首都,去北京治病。

然而,就算北京的醫療條件再不錯,要治好兒子的耳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
兒子要治病要住院要定期接受檢查,他們則要想辦法維持住生活,找旅館找住處找地方吃飯。

眼瞅著錢一日一日往外花,兒子的病卻不知道幾時能好,這麼下去沒有收入也不是個辦法。

兩口子當機立斷: 不如在北京安家吧,城里的房子買不起,住在城外鄉下也好,總比在四川北京兩地折騰輕松些。

當然,即便是北京的鄉下,兩人要買房也不是件容易事。

他們的積蓄遠遠不足以承擔起買房的費用,只能將四川老家的房子賣掉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些錢,這才堪堪湊夠3萬元。

雖然2000年那會兒3萬元不是個小數目,但要買房的話也實在太不起眼。

夫妻倆甚至都不敢拿這筆錢去打聽樓房的價格,只能再去周邊村鎮看看有沒有他們買得起的房子。

幸好,功夫不負有心人,何大海夫婦還真找著了一處合適落腳的地方。

這地方就是柳各莊村,而賣房的人,正是急著去城里買樓房住的于泊。

于泊是柳各莊村本地人,在村里的房子雖然是棚戶房,但勝在面積大,3萬元(約13萬台幣)賣給何大海價格也算合理。

一方著急買一方著急賣,這下一拍即合,雙方商議了一番之后這房子的買賣就定了下來。

雖然一切都商量好了,但這房子還存在著一個問題, 那就是根據我國的土地法,農村的宅基地是國家免費分配給農民的福利,不能買賣也不能轉讓。

何大海與于泊只能私下立了個買房契約,也就相當于是簽訂買賣協議,只是實際上,這樣的買賣并不合法。

但當時雙方都信誓旦旦會秉持君子作風,堅守契約精神,特別是于泊。

作為宅基地擁有者,他那會兒表現得特別仗義也特別大氣,讓何大海放一百個心。

他說這房子既然賣了,就絕對不會再找他們兩口子要回來。

那時候于泊也確實是這樣想的,一個農村的破房子有什麼好舍不得的,他早晚要搬走,賣了就賣了,趕快拿到賣房的錢去城里買房才是正事兒。

至于何大海一家,也愿意相信于泊的為人,雖然相處的時間不長,但他們就是覺得于泊是正人君子。

畢竟,他們是真的很需要在北京落腳,三萬塊要買房太難了,好不容易遇到他們當然不能放手。

所以就算心里存了擔憂,他們也會一遍一遍告訴自己,沒事,相信于大哥,再不濟,他們手頭還有契約為證呢。

就這樣,何大海以三萬元的價格買下于泊的棚戶房,一家人正式在柳各莊村安定下來。

二、拆遷消息,給你3萬房子還我

有了自己的房子后,何大海一家人終于在他鄉有了歸屬感,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走上正軌。

雖說是柳各莊村的外來人口,但何大海和妻子淳樸善良,村民們喜歡他們,知道他們帶孩子看病不容易平常也樂意照顧照顧。

很快何大海家就融入了這個新環境,與村子里的人們熟悉起來。

熱心的村民們聽說何大海夫婦要找工作,還跑來給夫妻倆出主意介紹點零工。

這可幫了兩人大忙,本來他們學歷不夠,又沒什麼一技之長,在這偌大的北京扎根討生活處處都是困難。

眼下有熟門熟路的村民們幫忙,工作的事就順利了很多,兩人都覺得搬到柳各莊村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。

他們也不奢望賺大錢,只想好好把生活維持下去,有吃有穿有住,能負擔起孩子看病治療的費用也就夠了。

日子一天天過去,十年一晃而過,何大海一家人一直生活在柳各莊村,已然成了村里的一份子。

雖然每天平平淡淡,但老天眷顧,兒子長大了,耳朵也治好了,一切都再好不過。

夫妻二人本以為未來也不會有太大變化,他們會繼續過這種不算窮但也發不了財的生活。

哪里想到,生活還會給他們一個這樣的驚喜,這柳各莊村竟然要拆遷了!

最開始傳出柳各莊村被劃歸了改造拆遷項目的消息是在2011年。

當時這還不算確定下來的事,知道的人沒多少,何大海和妻子每天忙上忙下,還完全蒙在鼓里。

倒是那于泊,消息靈通,率先眾人一步了解到這就要大變樣,他當年三萬塊賣出的房子身價不知道要翻多少倍。

于泊簡直悔恨交加,既悔自己草草賣了房子,又恨自己眼光太短淺,這怎麼說都是幾百萬吧,怎麼拱手就讓給了別人。

這麼大一筆財產,于泊怎麼可能甘心,他立即覺得當年那份房產買賣協議就是一張紙,能有什麼用,這房子本就是他的,他現在拿回來理所當然。

為了避免夜長夢多,于泊立即跑到柳各莊村去找何大海,他要趁何大海還不知道拆遷消息的時候,先把房子弄回來。

與何大海見面后,于泊把拆遷一事瞞得死死的,只是好言好語求道:

「兄弟,請你幫幫忙吧。我們家現在三代人擠在一塊兒,那90來平的房子住不下呀。」

「我和我媳婦尋思著吧,孩子結了婚還有孫子,我們得為年輕人騰地,還是要搬回老家住才是個事兒。

「你看這樣行不行,我把當年你買房的三萬塊錢退你,你呢,也把這房子歸還給我,就當你在我家這塊地白住十來年,我不算你其他的錢。」

何大海被于泊這通話唬得一愣一愣的,一下沒回過味來,只感到怎麼聽怎麼不對勁,他籌錢好不容易買來的房子,咋變成于泊白送給他們住的了?

最關鍵的是,房子給了于泊,于泊一家人有地方住了,他們一家人住哪里呢?

就算于泊退給他們三萬塊錢,可這年頭還能指望三萬塊做些什麼?

房子都賣給他了,現在又拿回去,這怎麼成,何大海不知道于泊在打什麼主意,只覺得這人背信棄義,當即就拒絕了于泊退錢還房的那番話。

于泊見何大海油鹽不進,說著說著就翻了臉,氣急敗壞威脅道:

「那協議根本做不了數,你別怪我去法院找公道,到時候官司打起來你一分錢都得不到。」

何大海愈加能夠確定于泊有什麼不安好心的目的,但房子就是他花錢買的,他也不怕:「法院見就法院見。」

這于泊也不是威脅威脅就算了,他真的跑到法院狀告何大海非法侵占房產。沒幾天,何大海就收到了法院傳票。

法官審查了各項資料后認定,宅基地屬集體所有,不可買賣,何大海與于泊的房屋買賣協議違反了相關法律,應屬無效。

但是考慮到雙方當年是自愿買賣,所以即便合同不具備法律效應,原告于泊要拿回房子也應給予被告人何大海相應的賠償。

按現在的房價進行計算的話,于泊應該賠償何大海70到80萬元。

對于這樣的結果,雙方都不能接受,何大海不想要那筆錢,只想要一個住的地方。

而于泊則覺得如今拆遷只是有些風聲,給何大海七八十萬他怕最后賠了夫人又折兵。

而且他覺得既然購房合同不合法,那這房子他隨時都可以請律師要回來,也不急這一時。

由于兩方談不攏,這場官司也就那樣不明不白地擱置下來。

三、價值飆漲,利益糾紛的最終結果

起初,何大海還有些擔心于泊來找麻煩,但還好于泊這人不守信卻守法,他們一家照舊住在柳各莊村的棚戶房,并沒有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。

直到時間跨入2018年,柳各莊村拆遷項目正式啟動。

何大海作為村里的常住民,收到住建委發來的消息,讓他準備補償協議的簽訂。

何大海了解初步定下的賠償方案后簡直高興壞了,誰能想到,他和妻子17年前花三萬買下的房子,其價值能一下飆升那麼多倍。

530平宅基地,算下來就是1135萬元的賠償款!

但高興的同時,何大海又有些擔憂,他想起于泊之前的出爾反爾,心里已經猜到拆遷之事確定無疑,于泊定然不會善罷甘休。

果然,沒多久,于泊就拿著之前法院出具的購房協議的判決書找上了門,再次要求何大海一家歸還房子。

于泊還拿出宅基地使用證,證明拆遷款無論如何都該歸他所有。

何大海的妻子這次也在家,對于泊的咄咄逼人又氣又急:

「你戶口都遷出去了,房子也賣給了我們,以前還發了誓不會要回去,現在怎麼能這樣?」

可這麼大一筆錢擺在面前,于泊哪里還管當初說了什麼,嘲諷這對夫妻道:

「別在這哭,你們四川老家不是有房嗎?拆遷了不也是錢?你們也去把自己的房要回來不就完了。」

于泊實在太不講道理,雙方已經到了無法溝通的地步,事情后來還鬧到了住建委那邊。

在拆遷一事上,何大海在柳各莊村長久居住,是房屋所有人,于泊呢則是土地的實際擁有者。

如果雙方協商不下來,那麼拆遷補償款也不能順利發放。

何大海與于泊都覺得自己占理,都覺得自己應該拿到那筆巨額補償款,雙方爭執不下,甚至成了柳各莊村唯一沒搬走的「釘子戶」。

一直到2021年,兩人再次上了法庭,這件事才終于有了結果。法院給出了明確且合理的方案:

由于雙方戶口皆不在柳各莊村,那麼按照拆遷賠償要求,共計可獲得現金補償254萬元,安置房面積371平米。

所有補償的70%歸何大海所有,30%歸于泊所有。

也就是何大海一家分得現金215萬元,安置房面積259.7平米;于泊分得現金38.2萬,安置房面積113.3平米。

多方調解之下,何大海與于泊總算達成共識,同意了這樣的分配方案,這起持續幾年的房產糾紛終于有了結果。

結語

我國是禮儀之邦,誠信是做人的美德,但在金錢與利益面前,人們往往會忘記誠信這一準則。

所以大家在進行大額交易時,一定要擦亮眼睛,避免被人鉆了法律的漏洞。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