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7月的一天,江西南昌一條狹窄的小巷子里,在昏暗燈光照射下,一個穿著草綠色外套的老漢佝僂著腰,往爐子里添煤球。
聽到旁邊傳來一陣鞋子與地面的摩擦聲,他轉頭看向聲音的來源,妻子穿著一雙雨鞋抱著剛剛洗好的碗在案台前來回奔波,鞋子碼子太大不合腳,她每走一步都會發出聲響。
「改天給你買雙小一點的雨鞋。」老漢已經添完煤球,走過來準備把桌椅板凳擺放整齊,妻子一聽笑著搖搖頭:「算了,穿習慣了,有買鞋的錢不如多買幾個煤球。」
兩人正說著閑話,門口傳來一陣腳步聲,老漢抬頭一看,原來是隔壁街的餐館老板。
「老萬,我館子里的廚師下個月要走了,我想著要不你們去我那里干吧,只管做早餐。」
老漢搖搖頭拒絕了:「那不成,我們走了這家店怎麼辦?」老板看了眼四周破破爛爛的環境,接著說道:「你們這館子虧本那麼多年,干脆關了算了,我給你們一個月八千的薪水,怎麼樣?」
老萬妻子聽后,笑了笑:「我們開這館子也不是為了掙錢,謝謝你的好意啊。」
餐館老板嘆了口氣,失落地走了。
幾天后,剛搬過來的鄰居得知了這個消息,忍不住為老萬夫婦惋惜,聽聞兩口子這家小餐館只收費一元人民幣(約4.5台幣),為了維持下去,每天他們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只有二三十人民幣,倘若關了店去打工,就憑他們的手藝,怎麼也能比現在過得好。
鄰居很想知道,為什麼放著一個月八千(約台幣3.2萬)的薪水不要,偏偏要堅守這家一直在虧本的小破店呢?
偶遇年輕夫婦
老萬名叫萬佐成,是南昌市石泉村的村民。早些年和妻子熊庚香成家后,兩人便商量著去城里做點小本買賣。剛開始,兩口子開了一家很小的早點攤,賣炸油條豆漿,日子過得也算勉勉強強。
2003年春天的一個早上,天氣格外好,五點多就起來忙碌的老萬夫婦站在陽光下,全神貫注地盯著油鍋里不斷膨脹的油條。
「現在十點多鐘了,人也少了。咱們差不多該吃早飯了。」老萬將油條撈出,把熱乎乎的豆漿倒在杯子里。轉身之際,他的余光瞟到不遠處,一對中年夫婦推著腳踏車一直在早點攤前走來走去。
「要吃炸油條嗎?剛出鍋的。」老萬見他們盯著油鍋,卻半天不過來,于是熱情招呼道。
等中年夫婦靠近后,老萬才發現腳踏車上還坐著一個小男孩,車頭兩邊把手掛滿了紅色的塑料袋,里面裝著不少菜。
「師傅,能不能借個火?」說話的女人看上去四十出頭,一張圓臉白得嚇人,她小心翼翼地盯著老萬,指著爐子里還沒熄滅的火問道。
老萬有些愣住了,女人生怕他不同意,趕緊從兜里掏出一把毛票說:「我不會白用,這些錢給你。」接著,她轉頭看了眼坐在腳踏車上的男孩,嘆了口氣:「師傅,我家娃娃生病了,不想吃醫院的飯菜,這幾天一直吵著要吃我做的……」話還沒說完,她就低頭抽泣起來。
旁邊的男人趕忙補充道:「我們不是本地人,住的小旅館也沒辦法開火。」說話間,他臉上浮現出一絲絕望:「走了好幾家餐館,結果人家都不愿意。」
正在里面忙碌的熊庚香聽到動靜,走出來站在丈夫旁邊,他們的目光轉向一直沉默不語的小男孩,才發現他其中一條腿的褲管竟然是空的。
見到老王夫婦都看著自己,小男孩露出了甜甜的微笑,有些羞澀地和他們打著招呼:「爺爺奶奶,你們好啊。」
熊庚香鼻子一酸,連忙把丈夫拉回來,對著年輕夫婦熱情說道:「我們剛好炸完油條,你們來用吧,餐具我都洗干凈了,你們隨便用。」
「謝謝,謝謝你們!」中年夫婦激動萬分,連忙把腳踏車上的菜拿下來,小男孩媽媽手腳很麻利,不多一會兒,三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出鍋了。
媽媽做的菜,小男孩吃得很香。見孩子大口大口扒著飯,熊庚香心疼地摸了摸孩子的頭。老萬兩口子從夫婦那里得知,這家人是宜春人,兒子剛滿十一歲的時候確診了骨癌,前不久剛在腫瘤醫院做了手術。
「孩子一直吵著要吃我做的菜,吃不到就要回家。」考慮到兒子正在治療中,此刻回家無疑是半途而廢,于是夫婦倆就去菜市場買了菜,想找家餐館借個火。「師傅,謝謝你們,這個錢你一定要收著!」女人說完,將一堆毛票硬塞到老萬手里。
老萬趕忙把錢放在桌子上,擺擺手:「要什麼錢,以后孩子想吃飯,你們盡管買菜過來做。」
后來,夫婦倆時不時會帶著兒子過來做飯。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,漸漸地,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早點攤借爐子生火做飯。
令人心酸的是,這些人都來自隔壁的腫瘤醫院,他們的親人都在飽受絕癥的折磨。
老萬夫婦沒受過高等教育,尤其是妻子熊庚香連字都識不全,可他們心里清楚,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。有人來早點攤做飯,他們很樂意提供幫助。然而,過了幾個月,老萬卻發現來的人越來越少了。
奇怪的現象
老萬夫婦每天早上四點起床,先用提前劈好的木柴給爐子生火,再往里面添煤球,生怕爐子不夠用,他們一口氣又買了不少爐灶。等爐子里的火旺了,來做飯的病人家屬也提著菜陸續趕來。
為了方便大家做飯,老萬將早點的生意停了。兩口子多年來攢了些積蓄,省著點用也還能將就。閑暇時,老萬專門做了幾個木架子,上面擺滿了裝有各種調料的瓶瓶罐罐,在病人家屬做飯間隙,他還得往爐子里換煤球。
妻子熊庚香成為了傳遞員,穿梭在人群中給大家遞調料,偶爾也幫著不怎麼會做飯的人搭把手。一直要忙到晚上十點,人都走完了,兩口子才能真正喘口氣。
見到他們那麼辛苦卻賺不到錢,周圍的幾家鋪子老板都不理解。然而老萬夫婦卻不計較那麼多,「我們都是農村人,吃苦吃習慣了,再說了,我們身上還有點錢的。」對于他們來說,每天能夠聽著此起彼伏的鍋碗瓢盆聲,看著燉鍋里冒出熱騰騰的氣和患者家屬臉上露出的笑容,就是一件幸福溫暖的事情。
不過,慢慢地,老萬卻發現之前經常來的人都不來了,做飯的家屬越來越少,甚至有幾天連一個人都見不到。「咋回事呢?難不成出院了?」老萬有些犯嘀咕,背著手往腫瘤醫院附近繞了好幾圈,總算見到一個熟人。
「萬師傅,我妻子這幾天就要出院了,謝謝你的照顧。」熟人拉著老萬的手連連感謝。回到家后,老萬看著十多個空閑的爐灶,突然有些悵然所失。
妻子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:「沒人來做飯不挺好的嘛,說明大家都恢復健康了。」老萬聽完嘆了口氣,是啊,妻子說得對,沒人來或許才是件好事情。
可兩個星期后,老萬卻在大街上偶遇那本該帶著妻子出院回家的熟人,他隔著一條街想和那人打招呼,卻不料對方見到他后立馬匆匆轉頭走了。
「什麼情況?」老萬越來越迷糊,完全摸不清問題到底出在哪里。熊庚香聽完后也很納悶,猜測是不是他們做了不周到的事,惹得大家都不愿意來了。
幾天后,他們總算從一個小伙子那里得知了真相。
回溫的人氣
這個小伙名叫劉建,還不到三十歲。父親確認癌癥后,他辭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南昌,守在病榻前照顧父親。那天,他提著兩個塑料袋出現在老萬家小餐館門口,臉上寫滿了為難之情。
看到門口來了人,老萬熱情地招呼劉建進來做飯。「萬伯伯,不好意思打擾你們了。」在熊庚香的指導下,之前從未下過廚的劉建弄出了還算像樣的兩菜一湯。看著小伙子一臉感激,老萬趁機說出了心中的疑惑。
「萬伯伯,說句實在話,我今天原本也不應該來的。」劉建撓撓頭,很不好意思地說。看到老萬一臉不解,他解釋道:「醫院里的人都說你不收費,大家就不來了。」
他掰著手指說:「你看啊,煤球、水、調料等等東西,什麼都要花錢,聽那些家屬說,每天來你這里做飯的人很多,錢都是你在墊,大家說起來都對你充滿感激,可也的確不好意思再來麻煩你了。」
「居然是因為這個原因!」老萬急得直拍大腿,拉著劉建說道:「你去和他們講講,我們老兩口開銷不大,這點做飯錢還承擔得起,讓他們放心來啊。」
劉建一聽,頭立馬搖得像撥浪鼓:「不成,我今天也的確是沒轍了才會厚著臉皮來。萬伯伯,你要是真想幫大家,還是收錢吧。要不,大家永遠都不敢來。」將心比心,我們良心上過不去。萬伯伯,你還是收點加工費吧。」
胳膊擰不過大腿,老萬夫婦一合計,決定每道菜收個五毛錢的加工費,他們讓劉建把消息傳遞給那些家屬。很快,小餐館的人氣又重新旺了起來,看著絡繹不絕的家屬和往常一樣在館子里忙碌,老萬夫婦樂開了花。
時間長了,就連腫瘤醫院的醫生都知道這家小餐館的存在,老萬夫婦樂于助人的事跡傳播開來,這家小店也有了另外一個名字——愛心廚房。
后來,隨著物價上漲,在病人家屬的強烈要求下,2016年,老萬夫婦不得不把加工費往上提了提,每炒一個素菜一元錢,肉菜兩元錢,熬湯的話則是三元。這個價格一直到現在,始終沒有改變過。
然而,即便是漲了價,愛心廚房的維持也越來越艱難,甚至一度走到了可能被迫關門的地步。
遭遇困境難以維系
「聽說了嗎?老萬家兩口子快做不下去了。」
「怎麼回事啊?」
「哎,還不是怪他們心太軟。」
一個寧靜的午后,隔壁兩家鋪子的女主人曬著太陽,看著一臉愁容的老萬夫婦,悄聲議論道。
這些年,物價越來越高,維持經營本就不易,偏偏老萬夫婦心地善良。每到逢年過節,他們生怕病人吃不上一口熱食,總是想著辦法給大家免費。就算在平日,見到一些家庭困難的人前來做飯,得知對方只舍得做一個素菜時,熊庚香也控制不住免費讓人做。
時間長了,夫婦倆的積蓄也越來越少,可開銷卻越來越大,鄰居們都在暗中猜測,這家小餐館恐怕是開不下去了。
一天中午,老萬家餐館來了一對年邁的老人,大爺剛進門就熟門熟路地放下一堆菜和一桶油。他和老萬相識快十年了,早已成為了好朋友。
「我們要回去了。老萬,今天特意帶著老伴過來和你們告別。」大爺姓左,早些年他的老伴患上乳腺癌,兩個老人跑了好幾個城市,最終在南昌的腫瘤醫院安定下來。
為了給老伴做點可口的飯菜,左大爺在病友引薦下來到老萬家餐館,從那一天起,兩家人就成了好朋友。
「這麼多年了,一直在你家做飯,感覺這里就像我的家一樣。」大爺摸著他用過無數遍的廚具,看著木架子上一瓶瓶裝滿的調料,忍不住落下淚來。熊庚香也是眼含熱淚,拉著左大爺老伴的手,一直叮囑道:「回了家要好好休息,這個病累不得。」
目送著大爺夫婦離開,熊庚香突然感到一陣沒來由的心酸:「你說,要是咱們的餐館開不下去了。這些人去哪里吃飯啊?」在這對淳樸的夫婦心中,人生了病更得好好吃飯,只有吃好了,才有力氣與病魔對抗。
「是啊,還有老張,倘若真關了門,這些老熟人以后都見不到了。」想到認識三年的老張,老萬心中百感交集。
老張五十出頭時檢查出肝癌晚期,醫生告訴他最多能活半年。心情極度抑郁的老張在病友推薦下來到老萬家餐館,原本只是想趁著還能動,吃點自己想吃的東西,沒想到幾次聊天后,和老萬成為了莫逆之交。
老萬見過不少瀕臨死亡的病患,總是通過講述那些人的故事來安慰老張,每次他來,熊庚香也在一旁幫著炒菜,邊炒邊說:「要吃飽吃好,才能忘記煩心事。」
慢慢地,老張臉上有了光彩,硬是靠強大的意志力撐了三年。2016年,他的病情突然惡化,得知時日不多后,他坐著輪椅在家人陪伴下,又一次來到老萬家餐館。
「萬哥……萬哥……」正在忙碌的老萬一抬頭,看見老張虛弱憔悴的臉,他立馬丟下手上的事,沖到輪椅前。「萬哥,我得回去了。」彼時的老張病入膏肓,說話都有些吃力,他伸出枯瘦的手拉住老萬,艱難說道:「等我好了,還得來你這里吃飯。」
「兄弟,好好養病。我們等你回來。」那時候,老萬還不知道,老張剛回到家不久就去世了。他和妻子熊庚香偶爾閑暇時,總會念叨起這位老朋友。
想到這些來來往往熟悉的面孔,老萬夫婦決定,哪怕日子再艱難,他們也要咬牙撐下去。
不為別的,就為了讓這些漂泊異鄉苦苦求一條生路的病人們,能夠在一碗簡單的飯菜中,感受到家的溫暖。
愛心接力
多年辛苦付出,總算有了回報。2020年,老萬夫婦被評為「感動中國年度人物」,他們本來受邀前去北京參加頒獎典禮,但夫婦二人考慮半天卻拒絕了。
「人走了,爐子沒火,大家就做不了飯了。」老萬夫婦對北京一直很向往,可想到腫瘤醫院的那些老朋友,他們最終選擇以線上的方式領獎。
能獲獎得到肯定,對于老萬夫婦來說自然是件開心的事情,最令他們覺得安慰的是,社會各界因為他們的事跡越來越關注癌癥患者,現在,除了老萬家餐館外,腫瘤醫院附近也多了好幾家愛心廚房,患者家屬再也不需要排隊等做飯了。
如今,政府撥款給老萬家重新裝修了廚房,還給了不少房租補貼,平日餐館里也有不少前來義務幫忙的愛心人士。老萬家的煙火氣越來越濃,墻壁上寫有電話號碼的小紙條也越來越多,這些受過老萬夫婦恩惠的病人家屬,臨走時總不忘提醒一句老萬,有時間一定要帶著熊庚香去家中做客。
時光匆匆,老萬的朋友們,有些走了再也沒能回來,有些隔段時間還能繼續在廚房相遇,不管怎樣,現如今在那條狹窄小巷子里,人們還是能聞到飯菜的香味,依舊能夠看到老萬夫婦忙碌開心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