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小編~
近幾年,網絡上流行一句話,「嫁人不嫁媽寶男,娶妻不娶扶弟魔。」
這兩類人,在如今的婚戀市場上令人敬而遠之,「媽寶男」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,小編在此也不多加贅述,今天重點來講解一下「扶弟魔」這個群體。
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,圖文均無關
何為「扶弟魔」?
從字面意思上來看,「扶弟魔」可以解釋為「扶一扶弟弟的狂魔」。
聽起來似乎是個溫情的故事,但凡事都講究過猶不及,幫扶弟弟到了「成魔」的地步,細品一下,便知道姐姐身上背負的重擔。
為了方便大家進一步了解這個群體,小編特意去網上查了一下。
「扶弟魔」專門指的那些出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姐姐,她們一輩子為幫扶弟弟而活。
從小照顧弟弟的吃喝拉撒,成年經濟獨立后要補貼弟弟,嫁人之后還要包攬弟弟娶妻生子的彩禮錢,一生都被娘家人無限「吸血」。
「扶弟魔」姐姐湊錢給弟弟買房
上面這家是「人口大戶」,思想傳統的父母「求子心切」,可惜久久未嘗如愿,前后27年,連著生了11個女孩才盼來一個兒子。
孩子太多生育成本太高,一家人生活得十分拮據,孩子們也沒法順利完成學業,老大還沒踏入國中校門,剩下的基本都是國中畢業,小兒子比較幸運,有家人提供的經濟支持完成學業,可惜他也只上完了高中。
后來,小兒子與女友「奉子成婚」,女兒們考慮到父母年紀大了,手頭的積蓄不多,于是幾個姐妹湊齊了32萬給弟弟買房,準備彩禮……
這件事當時挺轟動,被不少媒體報道,也有很多網友在下面評論,認為11個姐姐是「扶弟魔」,父母在吸女兒的血。
但無論外界的評論如何,自己的生活還是要過的,幾年過去了,她們的后續故事又來了……
「扶弟魔」姐姐后續
隨著輿論的淡去,她們一家重新回歸到了正常人的生活——
二姐時不時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,心態積極樂觀;
姐姐們親自給小弟辦了一場熱鬧又喜慶的婚禮;
家里的「十妹」訂婚,全家人開心地聚在一起。
不過生活總是起起伏伏,除了這些幸福時刻,還有噩耗傳來,她們的母親離開了人世。
看到這一消息,小編唏噓不已,當初她們的故事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,大家都抨擊父母重男輕女,為姐姐的生活抱不平,可日子終究是自己的,其中的冷暖只有自己才知道。
不過,這幾個「扶弟魔」姐姐還算是幸運,因為姐弟間的感情還是非常深厚的,而且父母對姐姐們也還算不錯,現實生活中,很多「扶弟魔」姐姐未必能如此。
不被看見的「扶弟魔」姐姐獨白
A:小王,26歲,自由職業
「如果給我選擇的機會,我寧愿自己不要投胎做人。」
從小我就是被父母「放棄又沒有完全放棄」的「棋子」,家里無事發生的時候,爸媽就當我不存在,好吃好喝都是弟弟的,好事從來輪不上自己。
但只要一出事,我就成了「救命稻草」,給錢還是小事,更過分的是逼著我跟大款結婚,這樣以后就有個「ATM機」了,真好笑。
B:小李,30歲,職業經理人
「都說孩子是爸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,那弟弟就是進口的,我大概是超市打折賤賣的那種。」
從小我就被父母以「大的就要讓著小的」的由頭,一次次忍讓弟弟的無理取鬧,弟弟受傷,我挨打,弟弟犯錯,我賠禮道歉。
好不容易忍到成年,我直接搬出去住,遠離那個可怕的家,可爸媽還是沒放過我,愛玩成性的弟弟欠了一大筆錢,爸媽竟然讓我掏錢補上。
這可是我存了很久的「嫁妝錢」,我今年都30了,還沒結婚,男方一聽說我家里的情況就被嚇跑了,難道我真要一輩子都耗在弟弟身上嗎!
在「扶弟魔」群體中,像小王和小李這樣的不在少數,尤其是重男輕女嚴重的原生家庭中最常見,「天大地大,弟弟最大」,是姐姐們從小就被父母灌輸的觀念。
在這種原生家庭長大的女孩,生活有多艱難,咱們可想而知。
「扶弟魔」的危害
1、對姐姐的危害
影響心理健康:
在這段關系中,姐姐應該是「直接受害人」,無論是「主動扶弟」還是「被動扶弟」,對其心理健康及之后的人生都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。
就像《歡樂頌》里面的樊勝美,她從小在這種不平等的原生家庭中成長,從小不被愛,長大后即使再成功,還是有一種自卑心理,而且缺乏安全感,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。
為隱藏自己的家庭狀況,買假包包、假名牌衣服,試圖用這些來掩飾內心的自卑。
影響婚姻生活:
在網絡上一搜,就可以看到很多關于「扶弟魔」女孩的負面評論,這個群體往往也處于婚戀市場鄙視鏈的底端。
大家都清楚,娶了「扶弟魔」,相當于娶了她全家,之后可能就是無止境的「補貼」,小叔子的房子、車子甚至是結婚的彩禮都要貼。
正因如此,導致不少「扶弟魔」姐姐難嫁人,嫁出去之后也容易跟丈夫吵架。
對弟弟的危害:
爸媽的溺愛,姐姐的寵愛,從小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男孩,往往容易變得驕縱跋扈,他們認為很多東西的到來都是理所當然,不愿意付出努力,這對其未來的個人發展是十分不利的。
另外,如果弟弟三觀比較正,面對父母的偏心,往往會心生愧疚之情,他們同情姐姐的遭遇,卻不知道如何改變父母的想法,親子關系往往會變得疏遠。
正如侯鴻亮所說: 「原生家庭欠你的,你總要自己拿回來」。希望各位女孩能夠學會愛自己一點,勇敢地說「不」。
也希望各位父母審視一下自己,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,是否有失偏頗,既然已經生下孩子,就該擔負起養育她們的重擔。